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4日讯(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岳坤峰)为武汉革命博物馆绘制导览图、自主创作红色歌曲、设计红色明信片……近日,在华中师范大学首个思政类实践课——“武汉‘四史’教育社会实践课”上,同学们交出了形式丰富的课堂作业。
同学们在武汉规划展示馆参观。
据了解,该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熊富标于本学期开设,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,每周一节。与传统思政课不同,该课程以武汉地区的党史、新中国史、改革开放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(以下简称“四史”)为主线,带着学生们走出校园,到武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调研、现场教学、读书报告等活动,被学生们称为“流动的思政课”。
熊富标介绍,本学期的课程地点选择了武汉革命博物馆、武汉桥梁博物馆、武汉规划展示馆等十余个“武”字头的教学地点,强化学生对武汉“四史”的了解,激发学生爱国情、强国志、报国行。每次上课,他们头戴“四史”字样的红帽子,身穿红色马甲,手中拿着笔、任务卡和笔记本,一同看文物、听讲座、参与知识问答,在实践中体悟红色精神。
学生为武汉革命博物馆制作导览图。
不仅是实践学习,学生们还身体力行成为“红色宣讲员”。他们与钟祥市十余所乡镇中小学网上连线,开办“大中小手拉手”党史云课堂,把实践课程的所见所学通过视频互动方式传递给乡村的中小学生。在参观武汉革命博物馆时,大三学生张雯钰发现博物馆没有导览图,便积极绘制了导览图。学生王丹竹创作了《江城中明亮的光》原创歌曲,赵睿一等同学设计了红色明信片,被武汉革命博物馆收藏。
“课程很有趣,我们走出课堂、走出校园学习党史,更有体验感。”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狄景怡说,这样的课程调动了自己对历史的学习积极性,通过实践活动,能让书本上的知识“活起来”。学生曹丽华表示,这堂课不仅给了她知识,更让她找到了自我展示的平台,因为这门课,她如今已成为武汉革命博物馆志愿讲解员。
“课程让学生入脑入心,更重要的是化行。实践教学解渴解乏,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,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,强化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。”熊富标说。
【编辑:张玲】
更多精彩内容,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“大武汉”客户端。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「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」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dzsb8.cn/zixun/64801.html